English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2000-10-31 来源:光明日报 方立 我有话说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规划我国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时,再次突出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化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充分认识面向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物质文明的进步决不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和动力。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精神动力。在一般情况下,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但是,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精神文明的发展滞后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迟早会受到阻碍,甚至遭到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不可能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建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和高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不仅给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既表现为精神文化生产数量上的差距,更表现为质量上的差距。应该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精神娱乐的需要、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其功能和作用比物质需要更复杂、更多样化。因此,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人民群众不仅应该过上比较宽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应该享有比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两个文明都上去了,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了,提高了,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精神文明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无不把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运用。面对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面对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攻势,特别是对我国实行“分化”、“西化”的图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既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文化资源、人文环境、民族文化素质、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否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和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能否有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信息化的机遇,经济增长特别是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必然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广泛的社会领域以及思想意识、道德领域,要求社会肌体的各个方面与新体制、新经济的成长相适应。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神文明不仅要为经济发展、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理论、观念以及道德规范,对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利益关系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动,进行规范或调节,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种关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紧密结合新的实际,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同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起来,注意解决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一)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要凝聚起来,强大起来,必须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这样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内容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使这种先进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居于统治地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市场经济在对精神文明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多样化。思想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和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一对矛盾。思想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发展是一种社会趋势,并不可怕。但是,这种多样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元化的指导。思想道德观念越是多元化发展,我们越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保持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否则,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前进的政治思想基础,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现代化就会迷失方向。

(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逐步确立,社会的道德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而积极的变化。但是,由于新旧体制的转轨和市场本身的弱点,社会道德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价值观念趋于复杂化,有的人缺乏精神追求,道德理想迷失;有的人受利益驱动,见利忘义,以种种不正当手段甚至违法行为获取利益;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的相互激荡和冲突,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表现为心态浮躁,道德失范等。所有这些,都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加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既是满足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特别是小康社会人民群众道德生活的需要,更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一起抓,实现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一起上,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活动,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所有成员。因此,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风尚。

(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新闻出版、国民教育、文学艺术、休闲娱乐等文化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这些阵地的强弱,影响着先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普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物质保证。我们党要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必须重视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尤其是要掌握现代传媒手段。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在内的、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想文化阵地网络,特别是加强包括新闻网站的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思想文化的扩张与渗透,我们的阵地建设都是有很大差距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思想文化的传播方面,具有物质设施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它们正凭借这种优势,大力开拓和占领世界思想文化市场,控制思想文化资源。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应新情况,就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既要“守土有责”,又要“开拓有方”,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阵地,不能只守不攻。这样,才能掌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各种思想文化阵地,从而使社会主义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科学技术等文化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满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科学文化的需要,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促进文化繁荣与加强文化管理的关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文化建设中体现“重在建设”的方针,就必须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心任务和中心环节,抓紧抓好。无论是文化体制的改革,还是文化工作的管理,都要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规律,形成文化事业良性发展的机制,把文化建设搞上去。健康有益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多了,腐朽的东西、不良文化的市场就少了,管理工作就容易取得主动权。如果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不起来,没有足够的文化精品去占领文化市场和各种娱乐场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管理工作就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管理要服务于繁荣、促进繁荣。同时,繁荣需要管理,离不开管理。我们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这种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是多元的。在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一元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必须占统治地位,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仅不排斥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而且是以多样化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离开了丰富多样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所谓的一元化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又必须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精神生活中的矛盾,提倡学术上的自由争论和艺术上的大胆探索创新。这样,才能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生产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精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

第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种历史继承性赋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色,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形成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繁衍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区别精华和糟粕,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明,使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需要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文化,既不能盲目崇拜,照抄照搬,也不能不加区分地一概否定和排斥。尤其是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已经成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只会使自己处于浅薄无知的境地,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毫无益处。这一点,我们既有汉、唐时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而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经验,也有明、清以后闭关锁国而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我们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第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和发展有关文化产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文化事业和有关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中互相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部分,必须有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公益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设施都具有社会公益的性质,不能完全采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在政策上应该以扶持为主。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发展社区文化,扩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空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商品属性高、市场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的文化产品,可以有选择地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作为支柱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面对世界范围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创造我们的文化名牌产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事情。无论是公益文化事业,还是有关文化产业,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公益事业和有关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